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http://www.jxteacher.com/dddj/column19345/63d76d9f-9631-461e-88f7-0c388b0f1617.html上传: 李晓霞     更新时间:2014-1-3 11:26:22

【内容摘要】: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老师的青睐,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我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为切入点,从“科学组建学习小组,严抓课堂纪律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基本条件”、“注重内容设计,关注合作过程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必要条件”、“借助评价反馈小组合作成果,形成良好的合作循环”三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正文】:新课改伊始至今已有数年,从先前课堂上小组合作的轰轰烈烈到如今理智地反思: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事实。如果是随波逐流,小组合作学习只会走向形式化和泛滥化,这种学习形式将成为空洞的“镜中花、水中月”,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失败的。因此,本文在信息技术实践中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为切入点,谈谈自己粗浅的做法和看法。

一、 科学组合学习小组,严抓课堂纪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基本条件。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保证组间水平相当。

1、自由组合小组。开学初,我先让学生以6人为一个小组自由组合。从组合情况来看,学生一般是强强组合、男男组合、女女组合、动动组合、静静组合的方式。这是对学生基本学习状况的摸底,为下一步科学组建小组奠定基础。

2、科学组合合作小组。我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参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通过与班主任交流了解,根据性别比例、学习情况、性格倾向等方面搭配,每小组设定为6人。每组中的每名成员根据不同的层次进行编号,比如:把两个能力较强的都编为1号;两个能力中等的都编为2号;能力稍差的两人都编为3号(当然,这种编号是动态的,根据学生学习表现可随时调整,一是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促进小组内成员积极上进)。一个层次编两名成员,主要便于问题讨论、商量,避免“一言堂”现象。“组内异质”即是将有各种特长的学生放到一个组内,为小组成员内部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和最佳组合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即是争取小组间的距离为最小,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差无几,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平等竞争打下基础。

(二)有目的地培养小组长,保证课堂活力有序。选组长时可先让学生自我推荐,在得到组员的同意后方可当选。不成功的话,再在全班当选。当选的组长要求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活动的初始阶段我注重培养组长的管理、组织能力,有效的发挥组长协调、分工、督促的作用,使每一个小组具有统一的管理模式。

1、 要求组长要积极组织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工作,督促组员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2、 指导组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及时调控组内合作进程,确保任务的完成;

3、 培养组长学会组织、引领小组的学习,根据组内成员的观点,做总结性的发言与评价。

对于各组员,我注意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让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人人参与,各尽其职,这样即可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

(三)严抓课堂纪律,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习惯。

良好有序的课堂,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信息技术学科每个班级每周上一到两节信息技术课,学生对授课老师不如主科老师熟悉,对教师的敬畏程度也不深,再加上课堂让学生上机动手操作的环节较多,课堂易失控。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机和教师机中安装电子教室,在进行小组合作任务布置、学生发言以及反馈评价时要控制住学生机,让学生静心倾听。静心倾听是保证合作有效的前提条件。

二、 注重教学内容设计,关注合作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必要条件。

没有设计的合作学习是不负责任的学习。同样,教师不关注过程的合作是流于形式的合作,尽管表面上是分了若干小组,但小组中的合作学习却没有有效运行。因此,要想小组合作学习有高效,教师必须注重合作内容的设计和合作过程的关注。

(一) 注重合作任务的设计,确定合作目标。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合作内容的设计核心就是合作任务的设计。一个好的任务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要有一定的目标,要求不能过多过高。有一定的目标才有合作的共同目标,才能开展合作活动;目标要求适度,过多,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学习目标。

2、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学生对内容不陌生,底气足。

3、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能利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设计《信息集成》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用frontpage设计一份圣诞贺卡我在设计贺卡任务时尽量考虑小组内每个人的分工需要和层次,充分发挥每人学生的作用。要让小组内全部的学生共同努力,让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在评价标准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结构、色彩是否恰当、美观。②贺词是否别出心裁。③语言介绍时是否生动。这样,让小组内每个成员自行分工,美术功底比较好的同学可以画图,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可以写新年贺词,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同学负责操作电脑,最后组长总结、展示自己组的作品等。这样,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发展了个体的特长,培养了合作意识,达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关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将原先师生之间“权威-听从”关系转变为“指导-参与”的关系。在此,教师不是袖手旁观了,而是承担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善于鼓励学生挖掘与学习相关资源。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合作、交流,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具体表现为:

1、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会出现下面情况:说与学习无关的话;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此时老师要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不能在学习的开端就将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甚至夭折。

2、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处于僵局时,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导航,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3、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适时环视课堂,了解合作情况,及时进行调控,避免合作的盲目和随意性,要有目的地深入小组指导有效合作。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从不同角度发现各组优点,多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每个成员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合作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进一步促进小组合作有效性。

三、借助评价反馈小组合作成果,形成良好的合作循环。

评价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通过评价把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闪光点展示出来,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让其他人能受到激励,促进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要体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1、 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

对一个作品的评价不应仅仅是看最后的结果完成得如何,还应当关注小组是如何进行合作的以及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因为我们信息技术课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获取、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而过程才是最重要的。给每一组配一本记录本,记录下小组成员好的方法,借助评价的舞台,让学生展示合作过程中的闪光点。

在评价阶段我基本采用这样的流程:事先每个小组发一些贴纸,评价时让小组成员走出座位,去欣赏、评价其他小组的作品,并将贴纸奖励给合作最优秀的学习小组。再组织投票学生说说奖给他组的理由,最后让优秀合作小组的组长说说本组作品的制作构想、大致过程,最得意的部分在哪里。学生表达作品的过程也是能力锻炼的过程,其他组成员也是学习借鉴的过程,更是对小组合作向更高目标迈进激励。

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要使得学习合作有效,必须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责任相结合。即当合作小组达到目标时,要给予小组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小组成员感到有共同的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否则,课堂上“南郭先生” 会再现。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对应的评价方式,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

当然,要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还要在其他很多方面努力,如:如何实现组合的最优化;能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组合小组;师生关系的融洽等多方面还需进行探讨。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实践、去思考、去积累、去反思,真正地把握好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之间的关系,就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