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一.问题提出:
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证明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由于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正确的引导,有些应用只是表面上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实质上却与合作学习的主旨和精髓相去甚远,因而就出现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误解和误用。致使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使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流于形式的较多。比如:
1.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教师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现实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显得很茫然,缺乏小组合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有的教师苛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有的教师则做“壁上观”。
2.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只要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就让学生合作讨论;有的教师则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考虑每个小组各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
3.还有的片面追求形式,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等等。
4.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小组合作表面上轰轰烈烈,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实际上只是东拉西扯,甚至嬉闹说笑,缺乏实效。
5.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二.具体策略:
1首先要进行合理的分组。(1)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我班共有61名同学,全班分成10个小组,每6人一个小组(10组7人)。(2)分组应遵循“组间均衡,组内差异,优势互补”的原则。就我班来说,我是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3)小组成员的组成是动态的,我班一般是每学期一次变化。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1)在学生思维受阻时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3)在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些情况下,我会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把合作落到实处,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思路得到开阔,训练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当然,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3建立一套科学有序的合作规则。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具体地我是这样做的:小组内设总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并且在每个小组的6个成员中根据兴趣设立每学科的学科负责人。总组长由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牵头、分工、组织、协调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学科负责人是就本学科所有事务进行管理,上课时牵头组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等;课下牵头引导本小组成员自学自测,开展学科课外活动;就本小组事务与本学科老师、本学科课代表随时交流、联系等。
4.小组合作过程中,操作要规范。课堂学习合作过程中,我要求:(1)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2)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教师必须给一定的个别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3)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的这种平等合作的意识。(4)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5)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充分交流和表现机会,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合作的前提是独立,当一个问题提出,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合作就没有基础。这是导致学生合作时无言以对的原因之一。如果问题提出后,只给了一分钟合作学习的时间,六个同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都得到交流的机会的。(6)另外,涉及课外实践性、探究性问题的小组合作时,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
5.合作学习以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前提。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

 


 
成人云亦云现象。对于语文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而言,特别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以便学生独立思考。
6.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最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而不是只有在老师的要求下才进行的,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通过以下方法来实施:(1)建立长期的合作小组。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举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在班级中利用一定时间开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向学生宣传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策略,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7.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像“先准备后发言,不能信口开河”,“发言时围绕主题,说清理由”,“语言表达力求明白,简练,态度自然大方。”“耐心解释别人的问题,尽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再比如:在小组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再就是,教师要提供机会,在小组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使用规范的社交技能语言,并在积极地反馈中不断改进。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因此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8.要特别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具体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在分组时关注弱势群体。其次,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使每个学生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再是,多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并由老师、组长、学科负责人、同组成员等及时给于正面评价。这样使那些后进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不断进步。
9.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评价模式。我主要是运用多维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呈现出几种评价多维交叉、有机结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这几组评价以前者为主,但又可多重结合。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其中以

 

 
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功能–通过评价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
三.取得效果:
通过一个多学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到目前来看,我班学生学习及各方面素质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合作学习过程感到实实在在,效果良好。通过进一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行优化和完善,使该学习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到真实有效。
2.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好。十个小组能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说明小组合作是高效率的。如一组、二组、四组、六组、七组的作业、讲义完成及时、认真、出错率低,很多学习上的问题都是小组内部自己解决。
3.小组成员学习及各方面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较大提高,特别是原来水平较低的同学进步很快,而且所有小组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我班十组为例,这个小组成员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有一定的管理难度,特别是王伟栋、王英杰两名同学,平时游手好闲,经常违纪捣乱。但在小组合作活动的影响下,现在两人的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优意识,都非常强烈,学习成绩稳步提高。组长温铭阳目前又给小组成员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小组成员的合作程度和团结程度得到提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家为了完成任务而齐心协力,团结一心,真正体现合作的魅力,出现了班风正、学风浓、发展全的喜人局面。在07年高一新学期开始至目前,我班每月都获得学校星级文明班的荣誉称号。
5.小组及其成员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发扬。通过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把大家的智慧汇集在一起,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富有创新性见解和做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研究反思:
1.教师的教学设计特别是课堂活动设计,存在与教学实际相脱节,出现设计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使其更实用,得到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而不是为了做秀。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
2.教师的角色有些太单一。教师即要充当指挥员,更要充当战斗员。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进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活动效果会较差。相反,如果教师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和学生一起讨论,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一方面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另一方面使学生敢于对老师质疑,勇于参与合作活动,大多数学生都会踊跃发言,都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
3.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的训练仍需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合作”,教师要善于经常将这种合作活动由课内搬到课外,以各种课外活动的形式内化他们的合作意识,强化他们的参与仪式和竞争意识。在小组课堂合作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虽然老师强调全员参与,不要使课堂成了某些同学的发言堂,但实际上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存在有这么两类学生:

 

 
①学习困难学生,由于基础薄弱,他们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他们干脆置身事外;②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喜欢自己琢磨,喜欢独处,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他们有能力说,但他们不善于争取机会,即使听到与自己不同的见解也不加辩驳,多数时候在合作中缄默不语。再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对话题感兴趣的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由于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也不敢过多地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充当报告员,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因此,为了克服这种现象,教师有必要努力创造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像社团活动,文娱活动,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等,以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