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主题发言(二)

小学数学培训团队成员  郭长宝

一、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

以往的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做确实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可是却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排斥学困生。组建起来的小组就分有优等生组、中等生组、学困生组,甚至有些特困生就没有组等,组与组之间学生的水平差异大,这样的教学势必会导致两极分化,优生更好,差生更差。为了促使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人太少、太多都不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而分组又是建立在教师对班级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知识水平差异等几个因素上,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也便于教师辅导。在教学实践中的小组构建,我认为必须着重考虑到以下三个因素:(一)人数结构的合理。一般地说,以上下两桌,四人为一小组。课堂上需要展开合作时,只要上桌的两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运作,既节约时空,又方便灵巧,还可以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不会产生边沿人。(二)认知结构的合理。四人中,优等生、学困生各一个,中等生两个,构成一个相对稳定而富于变化的“橄榄”形。在生生互动中,从最初的“帮扶”学习发展为互助互学,齐头并进。(三)组内成员分工明确。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进行学习活动),发言人(负责汇报本组的活动成果),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以及遇到的困难等),声控员(负责监督控制本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噪音)。而且组内的各项负责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轮流负责,一般每2周轮一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实现小组合作的目标“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二、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刚开展小组活动时,老师们会经常碰到以下两种情况:1、开展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对此置之不理,有的学生仍然做自己的事,有的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说两句就算大功告成,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但说的却是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当老师叫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来代替小组,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2、教师放开了就收不回。有时在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后,就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要么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要么学生一直在活动停不下来,最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最后想到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要做到:第一、明确任务。在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做能很快完成任务。第二、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第三、制定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动作或口号来约定,学生在教师的约定下开展活动、停止活动,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地进行。这样有利于教师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及时作出指导,大大地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善于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时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应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把握:
   是学生个人探索遇到困难时的时机把握。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自己探索无法完成时,就必然寻求同伴的帮助,此时的合作最有效。例如:在一节 “统计”课型的教学中,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播放录像:1分钟从学校门口经过的各种车辆情况,让学生独立统计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1分钟过后,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能把各种车辆的数量统计出来,学生都说车辆太多,一个人统计不了。此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自行车、有的数摩托车,最后又快又正确的完成了统计任务。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是学生意见不一致时的时机把握。现在的学生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出现有不同意见,只局限于表面的争论。此时教师如果能把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让小组讨论、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结论时,教师先让学生用两根纸条做成一个活动角,再把活动角的一边或两边都剪短一些,你发现:这个角变大、变小或是不变?学生操作后,大部分同学认为变大,小部分同学认为不变,少数同学认为变小。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以及全班的展示,最后得出了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当学生意见不一致时,不是教师把正确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解答开放性问题时的时机把握。“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例题:用1、2、3能摆成几个两位数?这道题属于开放题,而且学生很容易重复或遗漏。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里把所有的答案都展示出来,并找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有序的寻找。这个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是教学重难点时的时机把握。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设计合作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中探究万以内数的读法时,这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万以内数的读法,难度较大,在此老师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小组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了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知识关键点,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加上教师评。使评价更客观、准确,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同学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具体的做法如:每月开展一次评比活动,根据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加上家长评、教师评,评出最佳合作伙伴、小组进步奖、最佳组员、个人进步奖若干名。期末根据每月的评选结果进行综合测评,评出本学期的最佳合作伙伴、小组进步奖、最佳组员、个人进步奖若干名。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提高自己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变压力为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http://www.bxjyxx.net/ajy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