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本项目主要是解决潍坊市2009年重大教育教学问题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深化研究与区域推进策略研究。借鉴了杜郎口中学“10+35课堂模式、小组合作”理念,昌乐二中“271课堂教学模式”重点在小组构建、合作形式、评价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构建高效课堂。拟申报燎原奖。

一、设计小组合作教学的一般流程为:

(1)全班教学:在导入阶段,一般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进行全班授课。教师的精心设计、精彩导入是教与学成功的前奏。(2)分组学习:分组合作学习期间,小组同学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借助教师问题,完成自学和小组学习、交流、讨论的内容,并保证组内每一位同学理解掌握该内容。(3)交流反馈:各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结果,学生和教师分享成果,及时反馈,确保学习结果的正确性。(4)学习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合作技能、学习效果,得出小组合作学习得分和个人得分,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可以搞小组间的竞赛。

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五不”:(1)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教;(2)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3)凡是学生自己探索出结论的,教师不教;(4)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5)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

教师要善于“指路给学生走”。我们设计学案,就是要给学生应走的路,避免出现一些不当行为。学案中要设置疑问,创设悬念,“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启迪思路的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找出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

经过问卷调查分析,课堂观察、课后反思和集中研讨,本项目组梳理出的主要问题有:

1. 许多“小组合作学习”不具备合作的向心性和倾向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形式化。

2. 教师采用小组学习策略准备不足。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些学生借机讨论与课堂知识无关的内容;男女同学之间有些不好意思或小摩擦,课堂秩序混乱。

3. 小组组建不合理或分工不明确。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好说的同学围绕问题说个不停,占用了大量时间,而内向的同学不愿意或没有机会来表现;学困生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分组时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分到了一组,产生了抵触情绪;讨论问题时,双方意见产生了分歧,争得你死我活,从而造成了学习的偏向。

4. 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对于教师提出的简单“是”或“不是”的问题常常是羞于回答,觉得这不仅是浪费教学时间,而且被看成是有损自尊。因此教学效率常常是事倍功半。

5.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够

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但又担心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或让学生放开去说完不成教学任务;最让人扼腕惋惜的是学生在讨论中已经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可我们的教师往往不敢触及课堂上这种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于是让本应异彩纷呈的大好时机失之交臂。因而参与听课的人往往觉得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种不能尽兴的感觉。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的“动令”下达不足一两分钟,学生便得出了“结论”,弄得人啼笑皆非。

6.没有处理好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学习形态主要分为个别学习、竞争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形式[1]

个别学习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换言之只有每个学生对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的情况下,合作学习才会有实效。不少教师往往是随便拿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合作解决”,学生或无所适从,或无谓的纷争,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

7.评价观念落后和方法陈旧

不少教师过分地看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只重视教师主导的评价而忽视学生主体的评价;对学优生偏爱,有意无意间冷落学困生;不太重视对“小组学习”的整体性评价。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1. 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分组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考虑的因素主要应该包括小组的规模、分组的原则、小组成员的角色搭配、任务分工以及教学环境的改变等。

【案例·学习小组的构建】

以前我们学校在划分合作学习小组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讲究,多的8个人一组,少的2-3个人一组。经过课堂观察发现:8个人的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很难形成一个“研究学习的核心”,常常是三个讨论的核心,尤其是两边的学生之间讨论起来很不方便。如图1—1:

1

2

3

4

5

6

7

8

经过项目组共同研讨,我们做了如下改进: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尽量考虑小组成员的多样性:性别、性格特征、学业成绩、能力特长、学习适应性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规模应以4人为宜,当然,每个小组人数的多少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训练的要求等。观察发现:

表1 小组规模与小组成员参与程度情况

小组人数

小组成员参与程度

2个人

有的组讨论得很好,有的组沉默。

3-4人

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机会说话。

5-8人

有两三个人说得多一些,一些安静的学生说得少一些。

9人以上

少数学生说起来没完,3-4个人在一旁插不上嘴。

每个小组成员都应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总结员和汇报人等,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还应该角色互换。角色互换,可以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其次,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再次,在评价问题上,要以小组作为基本的单位进行评价,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衰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表2 小组合作学习成员角色及任务

角色

任 务

范 例

小组长

引导小组活动,确保指定的任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请大家注意,一定要围绕主题还有5分钟时间。”

记录员

分发小组学习材料

记录小组讨论成果

“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问题,每个人的主要看法是…。”

总结员

总结归纳大家的意见

“综合了大家的意见,我们组认为…,大家还有什么补充吗?”

汇报人

代表本组在班上交流

“我代表本组陈述…,不妥这处请大家批评,谢谢!

【案例·教室新添了两块黑板】

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我们学校每个实验班的教室里增加了两块黑板。课前每个小组可以事先将自己准备在课堂上“研讨”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以备课堂上讨论之用;再就是便于几个小组同时“展示”。校内外听课教师的感受是这样做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非常有利。

2.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小组从组建到发展成熟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注意合作,而且还要指导和训练学生如何合作,使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的合作技能。

【案例·船﹑目的地和桨】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愿和技能开始。我的做法是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素质与能力;注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抓住机会,点拨和指导学生:如学会表述,表述前,对自己的观点加以整理,表述时力求明白,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如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在情绪上要予以配合;如学会总结,善于在众人观点的基础上总结交流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观点,甚至生成新的观点,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等等;如学会欣赏和接纳,尊重同学,培养自己开阔的胸怀,既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又能适度宽容别人的缺点或不足,在互相取长补短和彼此鼓励中携手共同进步。

同时注意吸收项目组相关成果,将学生需要形成的技能逐一列出来,每一节课或一次活动重点强化一个方面的技能。如果合作小组是一只船,学习任务的完成便是这条船的目的地,那么合作技能就是推动这条船通向目的地的桨。

试将合作技能的具体内容归纳如下:

表3 合作技能的具体内容

内容

要 求

学会倾听

记住要点,边听边想,不轻易打断,虚心有礼貌,能换位思考。

学会表述

有准备,围绕中心,有根有据,明白无误,条理清楚,简明扼要。

请求帮助

态度诚恳,说明需要帮助的或不明白的地方,不要忘记说一声谢谢。

自我反思

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完善自己。

自我调控

不讲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有次序的发言,保留个人看法课下交流。

帮助同学

了解需要,主动﹑热情和耐心,告诉方法而不是答案。


鼓励支持

对别人的独到见解(意见)及时肯定,学会欣赏。

说服别人

对不同意见,肯定对的一面,说服注意摆事实和讲道理,不恶言相加。

异议建议

独立思考,提出大胆的设想﹑行动方案和措施。

协调关系

引导、控制、求同存异,承担责任。

3. 正确定位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学行为。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或教师讲学生练”的樊篱,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加多元,而多元的角色本身就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教学案例·益友与良师】

09年4月中旬,项目组听了初二数学习题课。三面黑板的教室让项目组的成员耳目一新,更精彩的是9个小组的题都事先呈现在黑板上。上课铃一响,学生立即由跃跃欲试转入学习状态。五分钟后,有的小组开始了讨论。张老师看到有人举手便走过去,不时的指点上两句。8 分钟后,有小组要求到黑板上展示。大约10分钟后,各组的代表都在黑板上急速的书写,不时地有学生跑过来指点一二。之后,学生按顺序分析解题的过程。我们发现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精彩”,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规则”作了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按1-4编号,今天上来展示的是各组第3号学生(编号并不代表学习能力和水平)。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张老师总能在紧关结要的地方进行指点。

研讨时,除了对教材本身的处理进行分析外,重点放在教师角色的定位上。

大家明确地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绝对权威;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都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都师的角色呈现多元化,核心的作用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发挥:是良师,应设计好合作学习的目标、过程和方法;是益友,应该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是顾问,应该在学生困惑的时候“授人以渔”,使学生走出迷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应该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具体的学情,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唯其如此,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4. 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在该用的时候运用,在适宜的时候运用才会收到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⑴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合作的时候

【案例·爱护水资源】

由于这节课涉及教学任务较多,我提前两周把学生分成六组:资料组、摄影组、调查组、创作组、写作组和表演组,每个组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两周后,每个组都顺利完成了任务。 ⑵ 需要突破重点难点的时候

小组合作学习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一种有效方式。许多参加实验的教师表示,以前解决教学重点问题或难点问题时,总是一遍一遍地讲,反反复复地强调,唯恐学生听不明白,记得不牢固,但教学效果总是不佳。现在不同了,通过组内合作、任务分工,组间交流,教师只要在适当的时候轻轻的点拨一下,学生就全明白了,而且记得很牢。比如,学习某些数学公式,理化定理、定义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效果就很好。如果再做深一层次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影响到学生接受知识的形态,学生不仅学到了属于原理性的知识,而且学到了策略性和方法性的知识,并在“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收获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⑶ 当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

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教师不易讲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经过交流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即使是遇到“阻碍”,相似点可能会更多一些,于是“兵教兵”就非常有效。再者,单个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经历不够丰富,思维的开阔性也有限,如果让学生相互启发,问题的解决或许变得相对容易,尤其是解决一些与实践联系紧密的问题的时候,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会很有效。

⑷在学生意见产生分歧的时候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经历不同,性格各异,所以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往往不同,在遇到某些问题时难免产生较大分歧。如果教师硬生生地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学生有可能仍然一头“雾水”,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时候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

5. 认真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围绕问题的解决来进行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分工与合作、学会交往,在交流中获得认知的发展和情感的提升。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

⑴ 问题要有价值,使学生感兴趣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要尽可能与他们已有的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要让学生觉得“问题值得”讨论,并愿意讨论。

【案例·交给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有利于集体研究,不要提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⑵ 问题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每种答案的背后有不同逻辑推理和事实依据时,才能为学生的辩论提供可能。在辩论中,学生要想让自己的意见被别人接受,就会不断地搜集信息支持自己的观点,还要找出别人的“缺陷”,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便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还会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⑶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期”理论,我国教师形象地将之比喻为“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应该处于最近发展区内,换言之是要介于学生的现在发展水平和在别人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问题太简单,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层,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限;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即使合作学习也解决不了,不仅达不到学习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所谓适中难度的问题应该是单个学生不能解决或很难解决而通过小组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

⑷ 问题要有层次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的差异,成长环境与生活经验的不同,即使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层次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提出符合个性发展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历经解决问题的过程。

⑸ 问题要有探索性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问题的解决,更在于组员之间共同探索、挖掘出问题的深刻内涵,促进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小组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有探索性、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组员在相互启发、共同思考中培养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思考能力。

6、合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⑴ 课堂时间分配要合理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小组合作学习与集体学习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更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其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时间分配关系尤为重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短了,学生还没有走进合作学习,思维还没有活跃起来,就草草收兵,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走过场;时间长了,又会影响整个教学进度的安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根据所教的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小组学习和集体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科学有效的分配,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收到实效,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高。

【案例·时间分配】

为了保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时间分配上一定要科学合理。我们的经验是:上课的前15分钟,由教师对学生预习内容进行检验,然后对课文的重点内容和新的句型、语法或生词进行解析。接下来的5分供学生课堂分组讨论、交流。再接下来的15分钟,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分别就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谈各组的体会和认识(注:在这15分钟内,各组还是可以继续在底下讨论的)。最后10分由教师掌握,一方面对课堂讨论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点评,形成统一认识,同时,布置下一次课的预习内容和讨论重点。(房山二中老师提供)

⑵ 学案导学益处多

【案例·学案设计】

现在上课最大的弊病,就是教师讲话太多,整堂课只听见教师的声音,直到学生做课堂作业时,教师还在唠叨,一会儿说要注意什么,一会儿说不要做错,不让学生安静一会儿。教师讲话太多势必占用学生练习时间,当堂做不完只能留到课后去做,这是目前学生作业负担始终降不下来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个弊病,学校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合理设计“学案”,旨在淡化教师的讲,(教师的讲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以留30分钟时间让学生活动)。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更恰当的解释应该是教师的“讲”改为“引领”较为妥当。教师在备学案的过程中,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讲解点”和“点评”,在什么时间“讲解”,什么时间“点评”,教师要设计好。教师话太多会抢占学生的练习时间,明显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不放心的态度。教师要改!(良乡中学老师提供)

7. 科学做好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科学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效策略。项目组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考虑到多种因素,如谁来评,评什么和怎么评…,但设计出来的考评方案应该简便易行,具有可操作性;对小组进行评价性时应以小组的集体成绩作为考评的依据,不宜过度的突出个人的表现;评价的等级一般以三个等级为宜,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简便易行的符号,在实际的应用中可能会节省很多的时间;再有就是要坚持民主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协商(如下表):

组员讨论情况

组员汇报情况

符号记载及说明

 

讨论积极,

人人参与。

1、回答出色

☆(优)

2、回答较正确

√(较好)

3、回答错误,但勇于发言

〇(组员团结,可惜错了)

4、无机会参与答题

△(一般)

讨论不够积极,组员自由散漫,经教育后未改正

一般不给予答题机会

没有机会评优胜小组

 

 

⑴ 评价要面向小组。学生小组讨论后,老师根据巡视和组际交流的情况,对认真讨论、发言完整正确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不够认真、意见零散的小组提出希望,旨在增强小组的集体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等现代意识。

⑵ 评价应采取多种形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各种表扬机制使他们体验成功。除了平常奖励的小红花、五角星、小红旗等,有的教师还设立了金、银、铜牌奖,有的教师模仿电视节目开展“闯关”比赛,“千分赛”或“晋级赛”。这样,引发了小组展开竞争,这种竞争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

⑶ 评价要全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予积极鼓励和赞赏。另外,在学习中出现的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相互谦让的精神、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也要及时的进行表扬。

四、初步研究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实验近二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已顺利完成了阶段性实验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

学生通过各项评价能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取意见,认识自我。学生能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矫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2.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

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独立性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了;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状态中,堂堂课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人人进步,人人成功。

4.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优秀品质和主动学习能力。在课上,问题由学生提出,结论由学生归纳,方法由学生探索,结果由学生评价,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大都具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方法灵活、有深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5.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朋友,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做到亲切、平等、民主、和谐,使学生体验到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6.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二载,略见成效。实验班考试优秀率、及格率逐步上升,学生的计算、操作、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7.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高,表现在:刘春生、孟庆萍被评为潍坊市教学能手 ;丛丽娟、赵文香迅速成长为县骨干教师;省、市电教课评比中有多位教师获奖。教学理论知识也逐步丰富起来,多位实验教师先后有26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发表和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