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的合理设计



导学案的合理设计。导学案的合理设计

一、导学案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为什么积极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落实?为什么脑子要进行改革、创新,可脚步却停留在老地方?原因就是没有一个贯彻落实这些思想观念的教学结构模式。因此,作为课堂教学基础工程的备课工作,就必须以备教为主改为教学结合,以备学为主。在教案设计上必须留有学生活动的空间,最后的教案是在课堂上,是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的。因而导学案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导学案的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教案导学案的不同内涵

1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钻研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教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是为教师的设计。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

2导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开启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从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

3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的设计 它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

㈡导学案的思想内涵

1、体现当代知识观的基本思想。

⑴传统教育认为,知识的学习就是个体对知识客观意义的外部接受,因而具有机械绝对确定封闭的特点。

⑵当代知识观认为,知识的获得既是一个积极的内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主动生成的过程,同时又是师生围绕教材开展对话进行视界融合而形成新的意义的过程。

⑶导学案的设计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它改变了以往把知识看作是一种简单的移植。

①要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做到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扩展。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探索,合作互动。

②让学生与隐退于教材背后的作者、编者,与活跃在教学舞台上的教师,与其他同学不断地进行多种经验交流对话,从而拓展了教材的可能空间。

2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⑴传统的教学观念只强调教师的主导行为,并且主要是教的行为,学生听讲,记笔记,作业虽是学的行为,但大多为被动的接受,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中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去。现代教育教学论,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⑵导学案的设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来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于教参、权威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强调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和潮流。为此,新课程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改革的核心。

⑵导学案的设计注重营造一种宽松、生动、活泼的支持性氛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理解、尊重、赏识的人际关系。

①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如何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个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②问题设计科学安排,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导学案的设计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满足每个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中,通过思维的相互碰撞,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㈢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1 学教合一,突出学生主体性。导学案设计首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素质教育以完善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知识、文字运用的能力与技能、思维模式、自主能力为根本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导学案在设计教师教的同时,要突出学生学的内容,教师在教法中要融合学法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2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同时,知识传授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的特点。在设计和实施导学案时,我们需要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平衡,基于整体课程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来设计问题,做到课时教学服从单元教学的要求,单元教学服从整体教学的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弄清知识的新旧联系,做到由旧知带动新知,由熟入生, 如此,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彼此相互联系的中, 既加强了对旧知的巩固,又引导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求。

3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识规律来取代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而违背了主体教学原则。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必须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设计符合学情的问题、方法,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确定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易懂易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具有科学性、现实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

4 遵循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原则。

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合作互动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学过程就会流于形式,教学任务就难以真正落实。现代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论,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导学案的设计应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做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利用导学案使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师生之间展开交流,教师之间探讨经念,形成一个多边的信息交流网络,体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㈣导学案的设计的基本要素

1.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让学生明白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2.重点难点。它能提醒同学们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本课学习的着力点,激励学生想方设法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3.知识结构。用网络填空的形式来展现知识系统,便于直观了解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内容。

4.学法提示。引导学生面对新知识或难点问题该怎么想、怎么做。

㈤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

一份完备的导学案少不了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教法学法设计等,这些也就构成了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1 、目标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完成其特定的学习任务,每堂课的组织教学就应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了目标,一堂课将是一盘散沙,不知所云;一篇课文将会分解得支离破碎,不知所终。所以,目标的定位非常重要,设计时要从语文学科本身特点出发,根据语文总体教学要求、单元教学安排,到与这篇课文、这3课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来为这篇课文、这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力求在课内完成,目标设计在符合总体要求的同时,做到切合实际,切合学情。要少而精,不要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2 问题设计。《美国2016计划》中提出: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探索型的学生学习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要设置坡度,难易得当,统筹兼顾,循循善诱,拾级而上。

3情境设计。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当中进行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课堂教学设计要特别重视情感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情境设计是导学案的必备工作。教师通过详细钻研教材,依据学习内容,把握课堂学习环节,适时、恰当地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形象,让学生通过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介绍背景知识,引入现实生活,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体态动作,或借助各种媒体手段,通过创造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从而有效地将语文与生活实际、与学生的体验融合起来,成为活语文

4 教法与学法设计。导学案不仅要设计教师如何讲,还要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把教师讲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教法与学法设计便成为设计导学案的重要工作。设计时应从教学内容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下工夫,精心设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留给学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读、主动说、主动议、主动练,指导学法,使学生会读、会说、会议、会练,授之以法,通过灵活点拨、启发指导,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

㈥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导学案各板块的内容要求如下:

1、学习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可测。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及表现程度不能缺。学习目标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情制定。
【学习重难点】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具体学情等因素统筹兼顾,分别确定重点和难点。

2、学法指导:呈现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层次性与指导性。
【知识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铺垫知识,相当于引桥拐杖的功能。如本节课内容简单,学生理解本节课内容无障碍,此板块可省略。

3、自主学习:本板块主要解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法等内容设,计要控制难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4、合作探究:本板块内容一般应是2人以上合作才能完成的问题。要求问题情境化、问题探究化。通过本板块设计,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目的。本板块内容是集体备课讨论的重点,要求教师务必依据学习目标、吃透教材。探究的问题要控制数量。(注: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建议教师将问题通过具体活动的方式呈现)。

5、整理学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培养能力,升华情感。
【达标测评】要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精选精编练习,难度适中,数量适当,体现梯度,照顾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要求当堂完成。

二、导学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㈠要重视学情的分析,根据学情来确定学习目标。

各班的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分析好各班的学生情况,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学习目标。

㈡要加强学法指导。

不同的内容给学生以不同的指导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在编写格式上不能搞千编一律的。

㈢要精心设计好学习过程

导学案学习过程通常是由四部分组成:自主预习;合作、交流、探究;巩固;教学反思。

1预习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或其他学习资料解决本堂课的物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等,了解和夯实基本内容。

合作、交流、探究部分主要是根据课本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来解决问题,以达到导学案上所设定的学习目标。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要善于给学生架梯,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或在学生回答时给一些适当的提示。要本着素质教育面向全体性的原则,不遗漏学困生。因此,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以此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并设计一些易做又能解决物理现象的小实验,最重要的是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激发和激活他们学习物理的愿望和兴趣。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去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去学习;有了兴趣,才能感受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3巩固部分主要是针对课堂研讨的内容来设计一些课本内容有较大联系的小实验、小操作和典型习题让学生能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主地解决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课堂时间较紧,这部分内容也可放在课外完成。

4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师反思与学生反思两种形式,教师可写这节课后自己哪些收获、启示,三言两语,只要有心得,就可写,养成习惯,受益无穷。作为学生也可就这节课自己的得与失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久而久之,既可积累学习经验,又能提高写作水平和教与学的

㈣在设计导学案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1、导学案中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

2、在导学案设计中要考虑学生是主角,通过学案创造人人都思考、人人都参与的机会,还课堂与学生。并且,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3、导学案问题要有坡度,要考虑每个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

4、导学案要突出交互参与,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形成有序、良性的循环,共同享用信息资源,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

5、课堂中导学案的使用还要与课堂紧密联系起来,让他发挥"自学"的作用,课堂效益才能真实地有所提高.

三、导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导学案设计是备课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它有赖于上课这一中心环节,而上好一节课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上好课,就必须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备好课,这是上好课的前提。目前,备好课的外在表现在于是否设计出一套高质量的、符合教学实际的教案和导学案。

㈠教案与导学案

1、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当今实施新课程,贯彻新理念,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转变教学方式。传统备课表现形式为教案,其核心为,包括三方面内容: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它的缺陷在于过分强调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是课堂主人这一理念,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2、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理念,给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挑战,于是新的备课模式——“导学案应运而生。导学案以学生的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由转变为的角色。可见,设计好导学案是上好课的首要前提。

㈡当前导学案存在的问题

导学案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前沿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导学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不少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偏颇,甚至走入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误区一:样板式的导学案。拘于模式,缺乏创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校往往根据年级和学科分成集体备课小组,由教学中的骨干教师充当组长。而组长往往是学科教学中的带头人,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因此,在导学案设计中,格式、内容往往由组长说了算,成了组长唱独角戏。其他教师应付了事,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导学案由组长一人把持和垄断,组长包办了其他成员的思想,抹杀了其他教师的创造精神和智慧,使导学案形成了固有的模式,缺乏改革和创新。

2、误区2二:电子化的导学案。学校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实现高效的课程资源交流,普遍设置和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于是出现了各位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他们将网页中与教材相匹配的导学案下载下来,在此基础上稍作修改作为自己的导学案,没有取舍,不加选择的把网上的资料囫囵吸收。这种现代化的方法,违背了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缺少了教师心灵的碰撞和智慧的结晶,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实际和思维水平,这样的导学案成了拿来主义,缺乏创新,有名无实。

3、误区三:嫁接的导学案。个别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虽没有照抄现成的学案,却借鉴了往年的备课本,将旧备课复制在新导学案上,换汤不换药,没有任何创新。尽管教师对重复课程有更多的教学经验,但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最主要的是教学对象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作为教师,再设计导学案是要因时、因人,不断的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像这样一劳永逸的导学案,很容易使教学变得因循守旧、循规蹈矩。

4、误区 四:克隆的导学案。教师设计导学案不是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要点,不是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而是舍本逐末,把别人的导学案一字不差的照搬下来,复制他人劳动成果,丝毫没有自己参与的成分。所写导学案成了文字搬家,有的拿出版社出版的现成的导学案一抄了之。这种设计方式不利于因学定教和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利于严谨治学的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更不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5、误区五:走秀的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法、备学习过程、备达标习题等,是授课的前提准备。可是有些教师为应付各种检查,或为了在评比中获奖,面对教材和教学参考,直接写出了优秀的导学案,由于这样的备课不重过程,只重结果,教师没有进入真正的设计状态。这样的导学案其效果不会起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

㈢走出导学案设计误区的对策

教师设计好导学案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导学案可以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忽视导学案,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上南辕北辙,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教师设计导学案务必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 备教材上做足文章。 导学案的核心内容是怎样学教材,教材作为的中介,是导学案的核心内容,要着重解决好这几个问题:①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和要求;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③注重研究难点和突破重点;④明确教材体系和内容主次;⑤设计合理的达标练习和随堂延伸。

2.备学生上下功夫。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识规律等。导学案设计最忌讳的就是不问对象,对牛弹琴者本身就是不高明的。

3.查阅资料和汲取教学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认真查阅与本节教学有关的资料,包括网络资料,编写导学案可以事半功倍,但要注意的是,不要简单的采取拿来主义,要对所收集的材料善于舍取,材料不再多,而在于精妙与恰当。

4.设计学习过程。这是导学案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师耗费精力最多的部分,虽然不同课型课堂学习的步骤不同,但一般包括:①导入环节:开场白或开场活动、游戏;②预习热身环节:自主学习;③学习展示环节:合作探究;④巩固练习环节:当堂达标;⑤结语环节:反馈、反思。

5.备练习上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达标练习是导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紧密围绕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做到有的放矢,注重方式的灵活多样。忌练习题量偏大,忌题型单调、缺乏层次,忌只练不纠正这一错误做法。鉴于此,教师在实施导学案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学生做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及时获取练习的反馈信息。②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并讲解。③对练习中的学困生要个别辅导。

6.备作业上精心挑选,难易适中。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要适量,作业的重点应针对学生易错、易忽视的教学重点内容,作业要适度,要有层次性,做到难易适中。

7.导学反馈、反思。一个好的导学案既要体现对学习过程的良好预见,又要体现对学习过程的深刻反思。这一环节看上去不是导学案本身的内容,但它是完善这一轮导学案及做好下一轮导学案的重要衔接,不可忽视。

㈢导学案设计的两点建议

1、新课程提出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要求导学案设计应面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实际、生活经验等,只有去大胆实践、努力探索、积极创新、勇于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生机,才能真正体验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快乐。

3、设计好导学案务必要努力做到三常常设计常钻研常设计常修改常设计常补充。尤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要求教师必须像蜜蜂酿蜜一样,不辞辛苦,不断往返于课堂和知识海洋,从中汲取、储存、输送源。只有这样,教师讲课时才能做到左右逢源,条理清晰,游刃有余。学生才能快乐轻松,触类旁通,心神领会,才能真正做到教师的诲人不倦,学生的学而不厌。

不同的内容给学生以不同的指导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在编写格式上不能搞千编一律的。

㈢要精心设计好“学习过程” 。

导学案”的“学习过程”通常是由四部分组成:自主预习;合作、交流、探究;巩固;教学反思。

1、“预习”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或其他学习资料解决本堂课的物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等,了解和夯实基本内容。

合作、交流、探究”部分主要是根据课本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来解决问题,以达到“导学案”上所设定的学习目标。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要善于给学生“架梯” ,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或在学生回答时给一些适当的提示。要本着素质教育“面向全体性”的原则,不遗漏“学困生”。因此,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以此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并设计一些易做又能解决物理现象的小实验,最重要的是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激发和激活他们学习物理的愿望和兴趣。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去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去学习;有了兴趣,才能感受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

3、“巩固”部分主要是针对课堂研讨的内容来设计一些课本内容有较大联系的小实验、小操作和典型习题让学生能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主地解决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课堂时间较紧,这部分内容也可放在课外完成。

4、“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师反思与学生反思两种形式,教师可写这节课后自己哪些收获、启示,三言两语,只要有心得,就可写,养成习惯,受益无穷。作为学生也可就这节课自己的得与失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久而久之,既可积累学习经验,又能提高写作水平和教与学的

㈣在设计导学案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1、导学案中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

2、在导学案设计中要考虑学生是主角,通过学案创造“人人都思考、人人都参与”的机会,还课堂与学生。并且,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3、导学案问题要有坡度,要考虑每个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

4、导学案要突出交互参与,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形成有序、良性的循环,共同享用信息资源,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

5、课堂中导学案的使用还要与课堂紧密联系起来,让他发挥"自学"的作用,课堂效益才能真实地有所提高.

三、导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导学案设计是备课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它有赖于上课这一中心环节,而上好一节课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上好课,就必须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备好课,这是上好课的前提。目前,备好课的外在表现在于是否设计出一套高质量的、符合教学实际的教案和导学案。

㈠教案与导学案

1、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当今实施新课程,贯彻新理念,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转变教学方式。传统备课表现形式为教案,其核心为“教”,包括三方面内容: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它的缺陷在于过分强调“教”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是课堂主人这一理念,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版块二:奚仲中学“导学案”的设计说明

一、奚仲中学“导学案”的设计理念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二、奚仲中学“导学案”的设计特点

1、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或设置台阶,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当堂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2、教师的教学设计既要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学习中找出问题,积累经验;在讨论质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在总结交流的学习中共同成长,拓展创新。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从“教会”转到“学会”进而“会学”。

3、“导学案”设计的有效性对教师提出了三种能力:一是教学设计中的“厨师”能力。教师必须用好教材,精选开发素材,精选认知策略,精设反馈渠道,选好教法学法,用好教学手段。在抓“重点”,突“难点”,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二是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学中教师必 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三是教学中的“导演”能力。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亢奋的状态。

三、奚仲中学“导学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奚仲中学“导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1、设计的常规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2、达到上述常规要求,“导学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

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

是教材关: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

四、奚仲中学的“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

㈠“导学案”的设计经历了由粗到精,由师到生,由表及里的过程。

1、形成了提前进行个人设计,集体研讨优化设计,以学为主考虑设计,分层把关确保质量的操作流程,并通过轮流设计、交流研讨、课后反思、不断改进等措施,达到学生学有所得,师生共同成长的效果,确保了教学设计的落实和学习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教和学的有效性。

2、奚仲中学“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不同学科的课堂学习,关注所有学习过程等方面。“导学案”课时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过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

㈡奚仲中学“导学案”常见的环节

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的基本设计内容。

1、课前预习导学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能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导学案”的课前预习从具体的内容人手,使之问题化,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

如:通过预习初步归纳出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点:           

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知内容、方法及其它相关信息。

写下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

展示预习成果:交流你的思考和做实验的情况。

2、课堂学习研讨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课堂学习研讨一般从“交流课前准备情况”人手,它的设计意图有两个:第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二,为后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讨做准备。

课堂学习研讨的设计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教师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成既有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解决,又有新问题的研讨交流平台,使学生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如:

通过X X的学习,你能画图说明吗?

事例                                ;

想一想: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各是什么?在你感受过的事例中,哪些事例能说明作用效果不同?

观察课本上X X页图及做书上X X页的学习体会,你一定能初步感知到X X的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                                 ;  

根据以上的感知及猜想,设计验证X X问题,进行验证。

验证的方法(设计表格说明):

验证出的结论:

通过互相交流得出结论为                。

你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还有哪些X X支持上述结论?

(大家互相交流并展示X X,教师点评。)等等。

(关注学生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对策)

3、课内训练巩固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课内训练巩固一般分为“同步训练”和“达标测试”。“同步训练”不是简 单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同步训练,以达到精选、精讲、精练的目的。“达标测试”部分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一系列测试题,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了导学案的当堂检测反馈功能。

例如:同步训练”设计主要由以下方面组成: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达标测试”的设计主要是自主评价和平行性矫正:根据学习内容和知识体系形成基础训练内容,体现本节课基本学习要求。用不同题型的组合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达标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体现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点内容,学生自主发展、自我评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4、课后拓展延伸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

课堂学习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的总结外,还要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后拓展延伸”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在导学案的空白处要写上学后记,关注学生学习后的问题和指导学生有效进行方法、规律等的笔记。

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设计下节课的相关课前学习问题,以及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奚仲中学的“导学案”不仅中考学科使用,而且广泛使用于音乐、美术、体育等小学科中,体现了学生对不同学习内容、学科学习的全过程设计要求,明显提高了使用效益。“导学案”由于有明确的制度保证,每节课、每个学习环节都能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因而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使学生的有效学习得以体现。

版块三: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一、理清“导学案”框架结构及内部逻辑关系

1、以“课时”为基本单位设计导学案。

(1)一般以课时独立成篇。目前,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课时授课制”,学生的学习都是以课时为基本单位的学习,导学案不能独立于这一组织形式之外,理应为学生的课时学习服务,一般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导学案。

(2)应依据学生学习需要增设相应课时。学生要形成技能和稳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归纳已有经验,形成概念并同化原有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材的设定课时中,经常增加习题课,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补充一些专题课,单元或章节完成后增加复习课。

2、理清每课“导学案”各个要素的逻辑关系。

(1)每课“导学案”的基本栏目之间关系。我们一般把每一课时的导学案分为以下栏目:学习目标、导学过程、资源链接、课后作业。其中“学习目标”板块是整篇导学案灵魂,统领整全篇,其他板块均为其它服务,作它的子系统,因此,它在位置上居于篇首,编辑上应用不同字体和横线隔开的方式予以区别对待。导学过程、资源链接、课后作业栏目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因此,在编辑上这几个栏目既体现整体,又相对独立。

(2)“导学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之间的关系。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过程”是一篇导学案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达成目标的关键,是导学案的最重要的设计内容。 “导学过程”要实现导学功能,学生首先要知道怎样学和学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其次,学生要知道具体可执行程序和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导学过程首先要告“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然后进行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把“学习方式”细化为学习活动中具体为可执行程序(包括学习指令或指导语言),把学习内容细化为在学习活动中的系列问题。纵向上,把学习方式及程序概括为“学线”,学习内容及问题概括为问题线索,那么导学过程就是围绕“学线”和“问题线”实现的自主学习,这两条线是并行而又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必须从纵向上清晰地展出这两条线索。横向上,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组合成“学习环节”,学习程序及问题组成学习活动,学习环节分解成若干学习活动,导学案设计中必须从横向上体现出它们的总分关系。具体设计办法见“二(1)(2)”。

二、重点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环节和学习活动

1、学习目标的设计方法。

在教案中,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掌握来描述教学行为和目标程度,然而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因而,学习目标的设定应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实践中,我们办法如下:

(1)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关健词: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如《不等关系》课的学习目标:知道不等号涵义,说出不等式的意义,会用不等号表示常见的不等关系。其中“知道、说出、表示常见的”等词语既表示学习方式又指出了达标程度。

(2)学习目标和“导学环节”大致对应《不等关系》课中学习目标与下面“2”中所列学习环节大体一致。

(3)学习目标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要求一致。我们要求:目标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这样编写使导学案克服了过去习题超前布置的现象,减小了学习难度,减少了作业容量。当然,目标确定的恰当是否致关重要,需要教研集体研究决定。

(4)学生重点概括目标中的重要内容。

2、学习环节的设计方法。

(1)“双命名”或“三命名”学习环节。我们把每课学案划分为3-5个大的环节,采用双命名方式,前面是学习方式,后面跟学习内容。如:在学习《不等式关系》课的命名如下:第一环节“自主阅读—联系旧知识,认识不等号”,第二环节“指导学习——不等关系的意义”,第三环节“自主练习——列不等式”,第四环节“引导探究——在应用背景中列不等关系”,第五环节“归纳总结——不等关系回顾”;有时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学科学习方法,也有一些采取三命名的方式。比如在学习《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一课中的第一环节:“自主阅读——类比全等三角形相似条件,思考相似条件”,其中“类比”一词指明了学科思维方法。

(2)根据内容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导学案以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指导、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模仿学习、自主练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指导学习、引导学习、归纳总结。第一,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一般地,难度较大的可选用指导、引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第二,根据学习内容特点进行选择。概念形成和性质定理探究一般选择自探究、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技能方法学习、综合复习一般选择引导、指导学习,然后模仿学、自主练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第三,根据学习内容的呈现阶段进行适当地选择。一般地,第一个环节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或旧知相联系,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注意,采取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第二环节一般是例题示范、原理探究、方法归纳等其中内容,采取的学习方式可选择:指导学习、引导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第三、四环节内容一般是巩固训练、变式训练、方法形成,可选择“模仿学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自主练习”;最后一个环节为归纳总结。

3、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与经验。

指令、指导语言与问题任务的处理方法。每一个活动前先指明学习的步骤,用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别。在问题前用简短的学习动作词语概括并加标识。这些指导语言有:归纳、小结、猜测、验证、证明、例题示范、反思、提示、分析、观察、实验等。下面方框是“单项式概念”的一个学习活动。通过上面两种方式既清楚地展现了学习的程序,又较好地表达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的呈现方式多采用简答或解答的方式。导学案重点是展现学生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而不是展现各种不同的问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它们共同特点是形态短小精悍,考查目标集中,答案简短、明确、具体,不必填写解答过程,测量的是学生对关键词的知识记忆和结论的准确. 对考生独很难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填空题和选择题由于材料较多,在编辑上占去大量的版面,给阅读者造成阅读困难;问题的零碎呈现也不容易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应为问题思考留有空间。一是为问题它可以方便学生作解答之用,但更主要的意图是留给学习者思考的空间,既便是这些空白不需要作答,只有留有空白,才能给予学习者思考的空间,就象作画一样,留有“飞白”,才能给观赏者想象的空间。否则,学生在学案引导学生中不容易把握问题关键和重点。

每个活动应展现完整认知过程或思维过程。概念形成和原理探究的活动,应体现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例题示范活动,应体现分析过程,解答规范过程和反思总结方法或技能的环节;自主练习活动,应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应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对于难度较大又是重点的问题,应遵循低台阶、高密度、缓坡度的原则,步步为营,既展现问题的发展变化,又满足发展水平欠佳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作探究活动,应着力设计开放型问题或有认知冲突的问题。

三、导学案设计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导学案应是教师集体与个人共同智慧的结晶。

教案是教师个人的艺术,学案设计既是个人的艺术与是集体的智慧。我们最开始编写的学案,经常出现一个作者编写设计的内容在教学中并不被其他教师采用。是由于缺乏集体共识:对用学案实现课堂导学存大分歧,对教材的理解不一致,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把握差导较大。后来,我们把编写学案的老师分成小组进行审核,对每一个教学目标必须达成共识。

2、导学案设计应方便课堂教学。

(1)每堂导学案以两页设计为最佳,第一页为书的左面,第二页为书本的右面,当学生打开一节学案后将不另外翻页。

(2)按学习活动的顺序进行依次编号,教学环节前的顺序符号应使用图标表示,便于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时,学生能根据教师要求准确定位学习活动。

(3)应重视行距,以一点五倍行距最为适宜,便于学生顺利阅读而不至于上下文混淆。

(4)应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留有空间。我们的经验是:在每课第一页左边留五分之一空白,供师生备注。

版块四:对导学案设计与实施的实践性思考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怎样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我校自倡导自主高效课堂教学以来,对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力求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遵循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预习、汇报展示、反馈交流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为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对于我们尚属于一种新的尝试,有发现,也存在着疑惑;有突破,也存在着问题。现结合我校部分教师的具体课例,提出一些体现在实践层面上的的思考。

一、具体课例

课例一:《四年级《口算乘法》导学设计》(房身小学:靳文利)

(一)解读目标(2分钟)

1、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或几十几百的数的口算方法。

2、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重点:探究两位数、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把两位数、几百几十的数纷呈两个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积相加的口算方法。

(二)自学辅差(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15分钟)

1、观察45页,你知道了什么?

2、自学46页例1第(1)小题,我会填空。

1)例1中自行车每小时行     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列式为         

2)书中小女孩计算16×3时,把16分成106两份。先用10×3=    再用6×3=    。最后再用      +      =48

3)小男孩计算16×3时,直接列出竖式,先用3去乘个位的6,再去乘十位的1。得     

3、自学46页例1第(2)小题,我能填空。

1)特快列车1小时行     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列式为         

2)按上题小女孩的方法,可把160分成10060两份。先用100×3=     再用60×3=     。最后再用       +        =

3)还可以把160看成1610,乘以34810,也就是

4)列竖式计算为:         

(三)交流汇报(10分钟)

(四)精讲点拨(1分钟)

(五)巩固应用(5分钟)

15×4=        17×3=       13×7=       18×4=

150×4=       170×3=      130×7=      180×4=

(六)总结提升(7分钟)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巩固与拓展性作业

【点评】914日,在房身小学举办的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靳文利老师执教《口算乘法》,他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组织学生发挥自身的学力,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从导学案可以看出:自主探究环节,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学习思路清晰,学习效果较好;合作交流环节,兵教兵、兵练兵,有利于培优辅差,因为孩子们的语言是相通的;汇报展示环节,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查缺补漏,解疑答惑,规范了学习的习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培养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我们在为教师的探索感到欣慰的同时,也针对导学案的操作性、完善性、高效性等,进行了更深层的综合思考:一是导学案的设计不能仅依赖例题,要依据例题而高于例题,做适度的深化、拓展,特别是所设计的问题层次,要呈渐进的梯次;二是避免陷入由老师牵着学生走向知识,转变为由导学案牵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误区,应做到老师和学生一起,依据导学案走向知识,经历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三是避免老师的话语权转变为小组长的话语权,避免一个老师退到台后了十几个小组长站在讲台上的倾向;四是学生在汇报展示时,要注重有序性和层次性,在汇报的方式上谋求创新,实现突破。

课例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学设计(海兴小学:曲桂华)

教学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根据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钉子板、剪刀、平行四边形纸板

设计理念:

1、课前导入,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2、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探索过程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3、应用新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4趁热打铁这一环节是对新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那么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复习:某小区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它的长是3,宽是2,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还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它的底是3,高是2,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这两个花坛哪个面积大呢?怎么办呢?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钉子板,用数格了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填表:

长方形 面积
     
平行四边形 面积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相等。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

3、小结:用数格子或密铺的方法测面积很麻烦。

(三)合作交流,精讲点拨。

4、用割补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入: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剪一剪,拼一拼。(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刀,试试被剪下来的两部分能不能拼成长方形。)

小结: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就能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长方形。

演示。(两种方法)

讨论:转化后的面积变了吗?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何关系?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可以用字母表示,请同学自学81页。例1上面的那段文字。(解释)板书:S=ah

小结: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积/高。平形四边形的高=面积/底。

5、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相关计算。

解决课前的问题。(板书:s=ah

(四)练习达标,拓展提高。

6、巩固练习,趁热打铁

趁热打铁

1、填一填。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             ),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转化后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S=             )。

长方形、正方形是(        )的平行四边形。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扩大2倍,底缩小2倍,则面积(        )。

2、选一选

把一个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高和面积(       )。

A、都比原来大。B、都比原来小。C、都与原来相等。

同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A、一定不相等。B、不一定相等。C、一定相等。D、不能确定。

3、完成教材练习十五的第12题。

【点评】915日,在开鲁段小学举办的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曲桂华老师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她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学环节完整(分为四个部分),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方法呈多样化,通过数格子、割补法等动手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尤其是曲老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趁热打铁这一环节,作为巩固深化的训练环节,设计的更为精妙。因为一切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只有通过应用,才能真正形成学生自己的个性能力。所以,自主学习同样离不开必须的巩固,特别是在解决具体问题上的应用。这种应用体现在导学上,那就是通过思维与操作,学会自主地、正确地解决问题。而本导学案中设计的这一环节,正好事半功倍地收到了这一效果。

课例三:《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导学设计》(敖包前小学:张连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想一想你见过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学生进行汇报),你能说出这些交通工具的大约速度吗?学生试说。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种交通工具,想知道他们的速度吗?打开课本45页看插图

教师讲解千米/时的含义及读法,学生齐读复合名数,学生齐读六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你们想不想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那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黑板上出示例1的内容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自学内容,列出相应的算式,同学交流说一说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教师相机的进行指导,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6×3=

方法 1:想10×3=303×6=18 30+18=48,所以16×3=48

方法 2

 1  6

× 3

——–

4   8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再分别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相乘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一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方法,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出示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学生自主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把第一个问题解决掉了,真了不起,咱们一起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好不好?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生列式 160×3=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与(1)题有什么区别?这类题有应如何去算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学生汇报口算过程:

(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

方法一:160×3100×3=3003×60=180 300+180=408,所以160×3=480

方法二:160×3先用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0480

这两种方法计算的方法不一样,但结果一样,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你认为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在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出示练习:

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如出现错例,可用错例进行教学)

(三)强化训练,总结提高。

1、基础练习

1)教科书47页的第1题。

2)教师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2、练习时人人参与,独立口算。(教科书47页的第2题)

1)多媒体呈现题目,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口算结果。

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教科书48页的第7题)。

1)多媒体出示题目。

2)读题,理解题意。

3)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小组讨论多种解决方案)

3、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认真体会,鼓励创新思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例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学设计(宝泉小学:乌秀玲)

教学目标:

1、利用数方格、割补和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具准备:一把剪刀、平行四边形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79页的主题图:

师:这是一幅街区图,下部是学校的大门内外、中部是街道,上部是住宅区,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生: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这单元我们将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计算。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说说它们的形状,哪一个面积大些?

这得需要计算它们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算,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用数方格的方法探究

1)我们曾经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现在同学们打开课本80页,在课本的方格纸上数一数平行四边和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不满一个格按半格计算)并把数据填在表格中。

 

四边

面积
      6米        4米       24平方米
 

长方形

                  面积
      6米        4米        24平方米

2)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数的和数的结果。

3)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想到什么?

2、用转化的方法探究。

1)怎么验证你们的猜想呢?下面,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合作,还可以小组交流,利用手中的学具,看看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从而求出它的面积。

2)学生进行剪拼,教师参与其中。

3)学生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A、图(沿左边高剪下补到右边)

B、图  (从中间沿任意一条高剪下)

4)教师规范演示过程,注意在演示过程中显示平移的方法。

5)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什么?

6)学生不知怎样思考,可出示下列问题引导思考。

a: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平行四边形比,面积有没有变化?

b: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7)汇报自己的发现。

3、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1)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怎么求呢?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如果用大写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写字母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公式怎么表示?

S=a×h

:字母与字母间的乘号可以写成“· ”    S=a·h

乘号还可以省略不写:                    S=ah

(三)练习达标,拓展提高。

1 求出每个平行四边的面积

1)底=24厘米    =18厘米

2a=4.3         h=3.7

2、交流答案,说出依据。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     );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用字母表示是(      )。

2、下面图中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说明理由。

3、动手做一做。

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8厘米,宽15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

【点评】张连慧老师和乌秀玲老师的教学设计,是数学集体备课活动以后,通过听评议课研讨交流,以她们各自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形成的。有原生态般的质朴与自然,给人一种既朴实无华,又个性飞扬的感觉。

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折射出教师们备课的常态。我们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而正是因为能够不断发现那些存在于导学过程中的缺憾与不足,才更有利于我们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己,以便达到数学集体备课的目的:其一,你平日里常态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教学环节是否完整,师生互动是否有效,练习训练的密度、深度、广度是否适宜,学生学习的达成度是否满意,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呀;其二,规范一下数学教学设计,至少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你可以照葫芦画葫芦,进而照葫芦画瓢,换而言之,先要描帖,然后临帖,乃至出帖。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征途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坚定。

二、几点建议:

导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最集中体现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而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也就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所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动脑解决那些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要想设计出实用而且高效的导学案,必须重点解决好下面的问题:

1、教师的导要设计得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课首提出学习目标以后,要深入到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支持鼓励,还要恰到好处地引导、追问,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增长才智的舞台。教师的心思应放在观察学生、倾听质疑、与学生积极互动上,随时对导学案做出调整,因势利导,让学习过程始终演化在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系统。在精讲点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后,真正不会的问题已经不多了,所以教师的讲解已经不是系统讲授,而是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规范学科专业术语和书写习惯,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的导要设计的程序井然,层次清晰,而且适应于全体学生普遍参与,同时注意把难度降低,坡度放缓,效度放合理。

2、学生的学要组织得法。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导学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学生依照导学案提供的自学提示,通过阅读、探究、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熟悉教材,研读文本,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每个学生都在动,每个学生都在参与,或阅读、或思考、或记忆、或感悟,或利用其他学习资源,这是自主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

3、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教师要紧扣课时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注重为学生创设学习的,让学生去体验和经历学习的过程。备课时,教师作为教材的第一读者和开发者,要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课前多考虑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激发精彩的生成。好的导学案设计要能够深入浅出,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版块五:关于导学案设计使用的几点体会

一、导学案的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原来先起名为陶知行,后来他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也就是先行后知,先有实践,后有认识,而不是先认识,后实践。所以先行后知,还是先知后行不仅是简单的先后顺序问题,而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所在。于是教育家陶先生决心改名为陶行知。

传统教学的特征是先教后学,先讲后练,这是注入式教学的典型特征。上课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都听懂了,然后学生再作练习,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巩固消化。而先试后导,先练后讲,虽只是前后顺序调换了一下,可这是教育思想的巨大变化,是传统教育观向现代教育观的转变,先教后学,先讲后练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宰,是接受性教育,而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是自主性学习。

二、导学案的设计模板

每篇导学案都有统一的设计模板。

三、导学案的设计特点与要求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首先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每节课的导学案都有学习目标、课前准备、学习探究、典型例题、动手试试、总结提升、课堂评价、当堂检测、课后作业等内容。

1学习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而是要求非常清楚、具体地写明要学习什么内容,要达到什么程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也即是确定教学或学习的主题。

它的理论依据是《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何为主题?中国自古讲究纲举目张。说的就是主题。古人做文章讲主题,就是确定主题,指命题”“提纲”“中心之意。

具体来讲,主题教学有三个特征:一是丰富性:容量大、密度高、效果强;二是基础性:充分利用教材的主题组构、建构、整构教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生活到数学模型的建模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三是发展性:教师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充当着课程资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的双重角色。由主宰者转变为主导者,体现的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2课前准备。主要是复习上一节课内容,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巧妙地实现新旧知识的搭桥。

3学习探究。充分体现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设计每一个提出的问题时,都力求要能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培养其兴趣,好奇心是数学学习的强烈动机之一,一般来说,数学的奥妙世界可以引起人们极大的好奇心,这是一种内部的激发。实践证明,富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学习,并从中得到很大的满足;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则常常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感到厌倦和苦恼,可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实际的内部动力。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要学习的心理机制,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的创设提问非常关键,一般要体现两个原则:必须从课程标准出发,围绕教学重点提问,这样问题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就掌握了。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提问有新意、有针对性,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采取自学的形式带着老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通览教材,自己思考、理解这些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通览教材,目标明确。它的依据是问题式教学法,创设疑问在先使学生能够在疑问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求和思考问题,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览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用铅笔对重点内容划杠,对不理解的内容打问号,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如果老师不能提出要求,恰当地引导,就不能形成有效的学习。

问题设计不能太难,不能太多,老师的引导作用也很重要,另外可以利用习题课或辅导课安排学生对课上预留的问题讨论。根据设出的种种问题情景,让学生巧妙地实现新旧知识的搭桥。在形成了新的知识之后,紧接着就是试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然后及时进行反思,以达到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加强记忆。

4动手试试导学案中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基础教学,避免学生只陶醉在美的享受中而收益甚微。

5总结提升。这一阶段主要是回顾阶段,目的是为了加强解题后的反思,将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且还有所提高。这一过程也可放在典型例题中加以施实。在解题后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训练学生的反思:

反思审题过程。在审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条件是什么,然后再对自己最初审题时在理解题意的过程中如何获取信息的,得到过哪些信息,遗露过哪些信息,为什么会遗露这些信息,对于那些信息,哪些是自己清楚的,哪些是不清楚的,为什么不清楚,是被表面迷惑了还是遗忘了,对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哪些关系没有发现,关系转化是否有错误码,以后在理解题意时应该怎能样去做,等等。

反思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往往不只一种,解题思路也不止一条,当原来的惯用思路受阻时,要适当的采取一些策略,比如以退为进,正难则反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失败——寻找——再失败——再寻找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在互动中碰撞思想、开阔眼界。

反思题目结论。在做完一道题后,教师就指导学生思考该题所得出的结论,能否在其它题中应用这个结论,能否将这个结论推广。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谈到:在你找到第一个蘑菇时,继续观察,就能发现一堆蘑菇。在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组合,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总结、提炼和升华。总而言之,反思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能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权威和传播者,而要让学生把反思学习养成一种习惯,使之成为人生发展的一种基本技能。

6学习评价。分为两块:自我评价,当堂检测;自我评价是学生自己对此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也相当于是一个自我肯定。当堂检测的设置是三选择两填空,当堂进行测试,是为了能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

7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中既有基础知识,也有一些是对优生的拔高题,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特点,避免有的学生吃不饱。

四、使用导学案的几点反思

1导学案它的主要特点是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导学部分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版式优美,结构完整。但我们的导学案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良的地方,把握好预习量,注意导学环节的连贯,在使用过程中,应该认真查证,避免错误。

2、我在使用中也有一些困惑,那就是在数学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的确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展示交流更是谈不上,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怎样才能两头兼顾:即发展了好学生,又使后进生有所进步,一直以来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另外教学中,尤其是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很多的学困生在交流中只有听的份,因为很多知识他们不懂,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不想让别人听见自己错误的想法,于是只听别人说,自己不发表任何言论,学习上很是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轻松,有正当理由说话,说话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十分头疼,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俗话说宁断一指,不伤九指,难道我们只能断指了吗?

3、在我们老师碰到的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是明明一道题目讲评以后学生都会做了,但隔一段时间再去做,又有很多同学不会做或者会出现很多错误的情况。有的学生在订正题目的时候不是错在哪儿就从哪儿订正,也不看为什么错,而是重新再做一遍,如果答案还是错,就索性参阅一下别人的,所以呈现在教师面前的是完美的结果,但是下一次还会旧病重犯。我们老师之间经常这样说:讲了N遍,错了N+1,这样的学生如何去跟进,要想真正做到“face to face”的教学模式,我们这样60人的一个大班是很难做到的,更何况每位老师都要教两个班。

5、结论

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改革试验已经得到广泛的肯定与推进。教改后,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一年多的试验,让我切实体会了: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我们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我们首先要增强信心,信心就是力量。凡事有利就有弊,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放开思维,我们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断创新,踏实肯干,推动教改工作继续向前发展。

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版块六:导学案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原作者:张素琴   日期: 2012930

在导学案引领的自主学习课堂中,老师少讲,让学生多学、多思、多问、多研究、多交流、多发言、多写等,只要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高一学生才开始接触自主学习课堂,好多习惯还没有养成,拿到导学案,还不知道看哪儿?我在学生开始自学前,先让学生把要学习的内容大声读一遍,对要学习的内容初步感知,同时也达到了预习的目的,这样在自学过程中,会锁定目标,不会盲目,自学方向明确。

在导学案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如果自学线索不明晰、自学问题太琐碎、自学问题思考度不大、自学方法指导不到位,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会学习,不知道该怎样自学,自学起来很

盲从,自学效果不佳,即导学案设计要有可操作性,便于学生自学,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线索。

   开始我设计的是填空与思考题混杂,学生只做课本上能找到的填空,而不做思考题,这样学习的问题琐碎,后来我改为:自主学习全为读书思考题,一律标注在书上,也不太多,一般为35题,这样下来,我感觉学生增大了思考力度,增大了研究问题的力度,学生学习的很带劲。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由于接触新知识,必须在学案里知道学生怎样读图?怎样找到相应的知识的关系?这样学生自学过程中会少走很多弯路,也从中掌握了读图的技能。例如怎样读坐标图?怎样在光照图中找到昼长与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角?

在学案设计上要注重基础知识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增加学习的信心与勇气。例如学习昼夜长短与平时日出与日落,太阳高度与影子长短的关系等等

另外在学案设计中练习的设计不能太多,而且必须是当堂知识的检测,是当堂知识的运用与巩固,必须在课上能完成并解决完,所以量不能太多。

总之我在使用导学案上课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相信在不断实践中,我会把导学案课堂上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