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



浅谈数学课堂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

作者:袁刚    文章来源:珙县教育信息网    点击数: 1382    更新时间:2007-8-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改革课堂评价机制,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使数学课堂评价更加合理、全面,充分发挥数学教学评价的教育、激励功能。

评价主体的多元

教学是一种多向交流的关系。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发展性评价提倡改革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要使学生本人、同学之间的评价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必须做到:

(1)、教师应尽量延缓和内隐自己的评价,给学生参与评价提供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评价,同时不受教师思维的影响;(2)、在学生的互评中,应从学习提高的角度,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3)、从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出发,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个体更多被认可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因为学生再离题的学习活动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应充分发掘里面的优点:思维的独特、解题的巧妙,对于我们山区孩子,大胆发言也是一个值得称赞的优点。

在多元主体的课堂评价中,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和改进建议等。

评价过程的多点

传统课程评价注重结果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造成评价的呆板、片面,学生也为考试的成绩背上了沉重的包祔。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各科都强调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数学课堂评价应加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果,特别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引导。当然,像数学这样的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其过程性评价复杂而困难。

发展性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是全身心的积极参与,不仅智力因素参与,非智力因素也参与。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中可看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是否愿意帮助他人,是否倾听他人的发言,了解学生的合作精神。

对学生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可以分解为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在学生的发言中深谙其世界观、人生观。

评价形式的多层次、多形式

在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时,千万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应将学生上课时的学习活动:作业、思考、回答、活动、操作等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表现,给以及时、中肯的评价,使其在自己原有的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有所进步,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增加学习的兴趣。

评价方式也应丰富多样,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配以形象、生动的评价鼓励,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赞美的话语、亲切的微笑、鼓励性的手式,充满爱意的抚摸等。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我偿式运用“摘苹果”的方式进行口算练习,当学生答对了所摘“苹果”上的题目时,就将“苹果”奖励给了他,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激情。

同时,学生的评价还包括: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与全程性评价、寄语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等,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有效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总之,唤醒潜能、激发力量,促进学生走向成功,这是数学 课堂评价激励机制的重要原则。

参考书目:

《课程、教材、教法》

《教师博览》等

作者:王家镇中心校  袁刚